查看原文
其他

家在太原 | 记忆中的“认一力”

乔毛毛 太原道 2020-02-09

60年代前后祖父赋闲在家,人老了更关注日常饮食。我记得天不亮他就徒步到桥头街清和园喝头脑,然后,到迎泽公园和老友们一起锻炼聊天。那个年代整体物质匮乏,整个太原市大的饭店就那么几家。每家大概他都去过,祖父最爱关顾的是坐落在繁华的桥头街的“认一力清真饺子馆,它的前身叫认一力饺子馆,系1930年回族人安良田所创办。提起认一力,老太原人仍是抑止不住的骄傲,买东西到开化寺,吃饺子去认一力也流传着民间百姓对这个老字号的青睐。名满三晋的认一力,让几乎所有的太原人一提到羊肉蒸饺,就情不自禁地想到认一力三个字来。饺子馆的名号是从伊斯兰教义认主独一,主力无穷中提取认一力三字而得名的,由此也表明了创办者对主的虔诚。


认一力


那时要吃一顿“认一力”饺子不容易哦,现在的小青年一定想不到。过节或过生日呀祖父总是邀请全家去,他早早去排队,这也是他最高兴乐意的事。我记得等吃饺子的队总是排在了“认一力”的门外,总是翘首盼着进饺子馆的门,进了饺子馆的门就有一长溜的椅子可以坐着等。这时候看到服务员端着一摞摞、一笼一笼热汽腾腾的蒸饺放到餐桌上,那些在餐桌吃饺子的食客那个美呀,把个在椅子上坐着排队的人们羡慕得那个急啊,恨不得一下就到了餐桌。那时,手工包饺子用的是炭火,比起现在要慢的多。在我的记忆中每次去总有一位嗓门高、丰润标致、大约30多岁的女士,她圆圆的白皙的脸上长着一对黑黑的明亮机灵的大眼睛,给人一种豪爽与干练的感觉。她端蒸饺的笼数最多,把一条白毛巾搭在肩上,一边吆喝着一边走,听大人们说她是劳模还去北京开过会。后来我才知道她是认一力饺子店的书记李素珍,是全国劳动模范,那时是经常上报上广播的公众人物。俯仰之间几十年过去了,但是一到“认一力”我总能想到她。

  

李素珍师傅与同事

 

我的大弟比我小整两岁,我不记得当时多大,只记得一次在“认一力”他睡着了,就把他放在椅子上睡,哎哟,我心里总是担心着他不会掉下去吧。一次弟弟过生日我们去了“认一力”,他比我小但出生的日子比我靠前,我总是不明白弟弟比我小怎么就能比我先过生日,祖母给我解释但是我那时就是不明白。


小时候在“认一力”吃蒸饺总是吃馅不爱吃皮,祖母就给我讲故事“从前有一位少爷,吃饺子吃馅不吃皮,结果他长大了不是一个爱劳动的人,落魄到乞讨,他家原来的仆人给他拿来一大堆吃食,他说什么东西这么好吃呀?他家原来的仆人说这就是你原来不吃的饺子皮啊。”长大一点我明白了,哈哈,祖母是编故事教育我呢。


认一力饺子  


在我的记忆中,最特别的是有一回在“认一力”排队等着,从门外进来几个人,瞬时不管是正在排队的还是已经坐到桌边的人,大家的眼光都齐刷刷地投向了他们中的一位中等身材的普通中年妇女,并且这位中年妇女还与我的婶娘热情握手攀谈了几句,好像周围的人表现出一种羡慕的眼神,这时我看到我的祖母有一种激动的表情,过了一会听大人们说这位中年妇女是晋剧名家丁果仙,祖母是戏迷,足足一个丁果仙粉丝。婶娘是医生,丁果仙是她的患者。


当时“认一力”一进门还有一小间粥吧,我们孩子们特别爱喝那里的红豆粥。一晃时间过了那么久,但童年的记忆就像刻在了心里。现在物质极大的丰富,满大街到处是各种特色的大小餐馆,反倒是人们不知该怎么选了,尽管如此我们姐妹总是惦记着每年要去一趟“认一力”。祖父、祖母已走远,他们回头看到我们今天丰富的物质生活一定羡慕得不得了。听说李素珍师傅已耄耋之年,在此祝愿老人家晚年幸福,“认一力”生意兴隆,能有进一步的发展。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家在太原系列

家在太原01:太原城,太原人

家在太原02:爱在太原晨起日落每一时

家在太原03:太原的那些老槐树,傲然风雨忆沧桑

家在太原04:那一碗老太原炝锅面

家在太原05:太原那些“福寿安康”之地

家在太原06:记忆中的五一路先锋百货商店

家在太原07:怀念我的母校——回民小学东西校

家在太原08:太原有条智家巷

家在太原09:半个世纪如云烟,太原十二中记忆

家在太原10:桃园那几条巷

家在太原11:桃园一巷的那些事

家在太原12:行走五一路,寻找昔日的记忆

家在太原13:大濮府煤场散记

家在太原14:住在桃园二巷的日子

家在太原15:远去的钟楼街副食品市场,近半个世纪的记忆 

家在太原:桃园三巷的记忆

家在太原:傅家巷与傅山

家在太原:桃园四巷忆吃穿

家在太原:桃园路往事

家在太原:豆芽巷往事

家在太原:郭家巷往事

家在太原:那橘红色的府东街

家在太原:老军营,相知相处三十载

家在太原:记忆里的西缉虎营 

家在太原:少年的五一广场

家在太原:家住桃园三巷

家在太原:迎泽公园的记忆

家在太原:西缉虎营院里的牵牛花

家在太原:我心中的解放路

家在太原:太原的夏天

家在太原:太原的醋

家在太原:梅山记忆

家在太原:三代人的青年路小学

家在太原:太原七中,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

家在太原:难忘上马街

家在太原:饮马河边

家在太原:记忆中的西华门老街

家在太原:悠悠文庙上官巷

家在太原:杨家堡,都市里的村庄

家在太原:桥头街,我永远的乡愁

家在太原:家住太原五拐巷

家在太原:记忆中的上马街

家在太原:徜徉在迎泽大街上

家在太原:太原的秋天

家在太原:坡子街16号的小院情

家在太原:文瀛公园话今昔

家在太原 | 青年路上,那些飘逝的青春

家在太原 | 青年路上的点滴情怀

家在太原 | 记忆中的南海子

家在太原 | 青年路上的青春记忆

家在太原 | 记忆中的南海子

家在太原 | 我与宁化府益源庆之缘

家在太原 | 精营东边街那个消失的小院

家在太原 | 小五台,从梵音袅袅到书声朗朗

家在太原 | 双塔寺街的变迁

家在太原 | 大营盘,海校,师院……一座大院的百年变迁

家在太原 | 张小苏:文源巷东

家在太原 | 锦绣太原城的花木地名

家在太原 | 大关帝庙往事:庙里有个小学校

家在太原 | 大关帝庙往事:庙前那条街

家在太原 | 在西缉虎营小院听奶奶讲那过去的故事

家在太原 | 张小苏:搬家

家在太原 | 五福庵的记忆

家在太原 | 那些渐行渐远的老村名

家在太原 | 张小苏:后花园的变迁

家在太原 | 张小苏:游园时代,迎泽湖畔无处安放的青春

家在太原 | 消失的湖滨会堂,心中一段美丽的梦

家在太原 | 远去的水西关

家在太原 | 张小苏:杂院杂思

家在太原 | 太原地名中的园

家在太原 | 府西街,曾经瓦房满街

家在太原 | 究竟是新源里还是新原里?

家在太原 | 我和北十方院的最后时光

家在太原 | 三条因狭窄而得名的小巷

家在太原 | 散落在太原公园里的那些记忆

家在太原 | 消失的村庄:富民路18号

家在太原 | “后小河”与七一礼堂

家在太原 | 死而复生的大二府巷

家在太原 | 我见证的解放路的几次改造

家在太原 | 细数太原“马地名”

家在太原 | 说不尽的大关帝庙 

家在太原 | 三代迎泽桥,多少人和事

家在太原 | 太原的老旧书店

家在太原 | 迎泽湖畔少年宫,几代人的儿时记忆

家在太原 | 细说晋源那些新地名的历史源流

家在太原 | 太原那些消失的老地名

家在太原 | “韶九巷”名称探源

家在太原 | 四拗村——武家庄

家在太原 | 义井村的回声

家在太原 | 往事如烟典膳所

家在太原 | 寻访姑姑庵

家在太原 | 冶峪,抹不去的乡愁

家在太原 | 拥抱梅山

家在太原 | 遥想侯家巷

家在太原 | 程家村,矿机宿舍区的前生今世

家在太原 | 太原的那些老园子

家在太原 | 太原的那些老馆子

家在太原 | 姑姑庵六号,我的童年回忆……

家在太原 | 记忆中的宽银幕

家在太原 | 水西门外与镇水神兽

家在太原 | 桃园路杏林巷的排房往事

家在太原 | 记忆中的太原老电影院

家在太原 | 印象·南市街61号

家在太原 | 我看太原庙前地区之变迁

家在太原 | 儿时太原同学家与一座城市50年的记忆

家在太原 | 寻访西校尉营古关帝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